古典日记

古典日记: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一)

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也是BLOG主一直以来很想写,但是却一直无从下笔的栏目。古典音乐并不神秘、更不高人一等。在古典音乐被创作的年代,它们是实打实的“流行音乐”。只不过时代变迁,音乐的创作、欣赏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导致“听懂”古典音乐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作为整个古典日记系列的第一篇,这一篇就是想告诉各位,欣赏古典音乐我们到底需要怎么做,做什么。

接下来,BLOG主将会介绍欣赏古典音乐时,我们必须了解的各种基础知识,受限于篇幅和BLOG主的专业能力,因此BLOG主将配合维基百科(点击文字跳转)进行介绍,希望各位能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以打好古典入门的基础。

一、欣赏古典音乐的心理准备

1、背景理解是欣赏的基石
古典音乐的创作往往与时代背景、作曲家生平及文化环境紧密相关。了解这些背景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核。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作于他听力逐渐丧失的时期,作品中充满与命运的抗争和对希望的追求。这种背景知识不仅丰富了听者的体验,还为音乐注入了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2、无需专业知识,但需想象力
古典音乐并不要求听众具备乐理或演奏技巧。相反,它鼓励每个人用自身的感受去解读音乐,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哪怕面对家喻户晓的作品。你可以将自己沉浸于音乐中,任思绪随旋律流淌,或通过音乐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事。自由联想,恰恰是古典音乐欣赏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3、勇敢对不喜欢的作品说“不”
欣赏古典音乐并不意味着必须接受所有作品。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古典音乐也有其时代和风格的局限性,并且每个人的审美偏好和情感连接点各不相同。我们有时会因“权威”或“面子”而勉强称赞某些作品,但其实觉得某些作品不好听是完全正常的,这并非欣赏能力不足。真正的欣赏是建立真诚的连接,而不是强迫自己接受所有“经典”。勇敢地对不喜欢的作品说“不”,才能更清晰地发现和拥抱那些真正触动灵魂的声音。

4、广阔的文化与开放的心态
古典音乐的版图远比你想象中更加辽阔,他横跨上百年历史,纵横五大洲七大洋。他不是对一类音乐的描述,而是对那段历史的概括。因此,主动接纳不同文化和时代的音乐,是深化欣赏的关键。这意味着,欣赏着需要秉承开放、接纳的态度,放下评判,保持好奇,尝试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逻辑。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将会进一步提升你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是的古典音乐并不难,但是它需要你花费一点时间去学习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欣赏音乐的同时还需要抱着书啃,一切都应该是从兴趣出发,自然地去接触。

二、古典音乐的历史

1、五大古典音乐时期

BLOG主根据古典音乐的发展,为每个时期选出了一首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从中世纪到浪漫主义,一首一首听下去,仿若穿越数百年的音乐时光,去体验这份独属于自己的浪漫旅程。

中世纪时期(5-14世纪) 以宗教音乐为主,格里高利圣咏是其代表,世俗音乐发展缓慢,没有广泛流传的作品,整体也不被重视。

罗马教会圣咏之所以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据说是拜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所赐。千年以来流行的说法是,他派人收集整理罗马各地圣咏,选编成两本圣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仪式和圣咏,并建立了罗马教会的歌唱学校。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部音乐,歌词为拉丁文,演唱为纯人声,无伴奏。旋律建立于单纯的自然音阶上,音调平缓,三度进行为主。其歌唱方式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以及应答歌唱。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方式有音节式(一音节对一音),纽姆式(一音节对多音),花唱式(一音节对一段音)。歌唱形式有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以及赞美诗等。早期格里高利圣咏为纯男声咏唱,中期曾经使用儿童替代女声声线,后期则允许加入了女声声部。

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 音乐逐渐摆脱宗教束缚,复调音乐自圣诗班的多声部吟唱中得到发展,逐渐影响到各类非宗教音乐,代表作曲家包括帕莱斯特里纳

教会音乐之父帕莱斯特里纳,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作曲家,由于帕莱斯特里纳在教会音乐中有很深的造诣,因此称为“教会音乐之父”,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复音音乐的经典。帕莱斯特里纳曾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是声乐作品,弥撒曲、经文歌等尤为著名,其中也有许多无伴奏合唱的作品。被确认为他所创作的弥撒曲有105首,另有10首尚有疑问。此外,他还写有375首经文歌、68首奉献经、约80首赞美诗、35首圣母颂歌、约50首的意大利语宗教性牧歌以及耶利米哀歌和连祷等。他最著名的作品《教宗玛策禄弥撒》(Missa Papae Marcelli),曾被后人认为是为了劝说教会放弃对复调音乐的限制而作的。

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 音乐充满装饰性和情感对比,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诞生,巴赫亨德尔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人物。

巴洛克早期代表作品《奥菲欧》序曲,是音乐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其开场的托卡塔是巴洛克精神的完美宣言。乐曲由铜管乐奏出辉煌、响亮的号角声,重复多次,营造出盛大、激昂的开幕气氛。这首作品象征着戏剧性、恢弘感的音乐时代——巴洛克时期的正式开启。

巴洛克中期代表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共六首,是巴赫为勃兰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所作,代表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巅峰水平。其中第三号尤为独特,它没有慢板乐章,且取消了独奏组与乐队的对比,而是由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和三把大提琴以及通奏低音组成,完美展现了巴洛克协奏曲的竞奏精神和复调对位技巧。第一乐章节奏鲜明、充满活力,各声部交织对话,结构严谨而又生机勃勃,是巴洛克中期器乐音乐的典范之作。

巴洛克晚期代表作品清唱剧《弥赛亚》,是亨德尔最负盛名的作品,而“哈利路亚”大合唱则是其中不朽的高潮。这部作品创作于亨德尔音乐技艺完全成熟的晚期,充分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所有典型特征:宏伟的气势、复调与主调手法的结合、强烈的情感宣泄以及人声与器乐的高度融合。当合唱响起“哈利路亚”时,那种排山倒海、普世欢腾的震撼感,将巴洛克艺术的壮丽与崇高推向了极致。相传英王乔治二世在首演时聆听至此,深受感动而起立致敬,从而形成了观众起立聆听的传统。

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820年) 古典音乐进入到最繁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强调清晰的结构、平衡的旋律和理性表达,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等形式成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是这个时期的核心代表。

古典主义早期代表作品《普鲁士奏鸣曲》,这套为腓特烈大帝所作的键盘奏鸣曲是C.P.E.巴赫的代表作。其第一首F小调的第一乐章完美体现了古典主义早期的“情感风格”。音乐不再是巴洛克连绵不断的复调线条,而是由一个个短小、富有表情的乐句构成,强弱对比鲜明,情绪转换迅速,已经有了古典奏鸣曲式的雏形。它展现了新时代的音乐正在探索如何更直接、更个人化地表达情感。

古典主义中期代表作品《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K. 550》是莫扎特最后三首交响曲之一,也是他最富戏剧性和感染力的作品。其第一乐章是古典奏鸣曲式的典范,拥有清晰的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结构非常明确)、优美的旋律(开头那个激动不安、略带哀愁的主题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旋律之一)、严谨的逻辑(音乐材料在发展部被精妙地分解、转调、重组,充满了动力和紧张感,最后在再现部得到解决)。这首作品完美融合了形式美与深刻的情感表达,既有古典的克制,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先声。

古典主义晚期代表作品《降E大调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古典主义晚期最典型的作品,它已经开始超越纯粹的古典形式,拥有了一定的浪漫主义音乐特点。音乐的语言和钢琴的技巧都比中期古典作品更为复杂和富有表现力。三个乐章都有明确的标题——“告别”、“缺席”和“重逢”,音乐内容紧密围绕标题情节展开,这已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作品是为纪念他的朋友和保护人鲁道夫大公因战争逃离维也纳而作,充满了真挚的个人情感。

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 注重个人情感表达、民族色彩和文学性,作品规模扩大,和声更加复杂,代表作曲家有舒伯特肖邦瓦格纳等。

浪漫主义早期代表作品《魔王》是舒伯特的巅峰之作,也是早期浪漫主义的宣言。它根据歌德的同名叙事诗创作,用音乐讲述了一个父亲怀抱病儿在黑夜中策马奔驰,被象征死亡的“魔王”诱骗的恐怖故事。音乐充满了恐惧、焦急、诱惑和悲痛,将戏剧性张力推到极致。钢琴不仅是伴奏,更是情景的塑造者。持续的三连音模仿急促的马蹄声,低音区营造出黑夜森林的恐怖氛围。演唱者需要一人分饰四角(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用不同的音色和语气来表现,展现了音乐强大的叙事能力。这首作品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对个人情感、超自然题材和艺术综合性的追求。

浪漫主义中期代表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奏曲是瓦格纳创作的划时代作品,被誉为“现代音乐的起源”。音乐没有古典主义清晰的句读,而是像一片永不停止的情感海洋,绵延不绝。乐曲开头那个著名的和弦(F, B, D#, G#)极其暧昧,不属于任何一个明确的调性,制造出无法解决的渴望和紧张感,象征着无止境的欲望与痛苦。整个前奏曲建立在半音阶的进行上,传统和声的功能性被削弱,情感表达成为唯一的主导。这首作品将浪漫主义对无限、欲望和超验情感的追求推向了顶峰,几乎瓦解了统治西方音乐几百年的传统调性体系。

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品《D大调第一交响曲“泰坦”》第四乐章是马勒创作的浪漫主义巨作。乐章从乐队全奏的暴风骤雨般的高潮开始,描绘了“从地狱到天堂”的挣扎,中间段落又有宛如童话般的宁静回忆,最后在辉煌壮丽的凯歌中结束。乐队规模扩大,运用了丰富的配器手法来制造震撼的音响效果和细腻的音色变化。交响曲有“泰坦”的标题,音乐内容与作曲家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自我表达”。马勒的音乐既是浪漫主义精神的最后总结,也因其对和声、结构的探索和对人生虚无的思考,为勋伯格等人的现代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

2、四大历史事件

宗教改革(16-17世纪)由马丁·路德发起,其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认为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必须通过教会神职人员。这一理念直接作用于音乐,表现为圣咏的旋律不再是专业唱诗班的专利,而是成为了所有平民信徒都能参与的音乐活动。巴赫作为虔诚的路德宗信徒,他的大量创作根植于新教圣咏。他将数百首圣咏旋律作为基础,创作了极其复杂的康塔塔受难曲。例如,《马太受难曲》中,熟悉的圣咏旋律一次次响起,引导会众理解复杂的圣经故事和神学思想。巴赫的工作在音乐上实现了“神圣与世俗”、“专业与大众”的完美结合。

教宗改革时期的代表音乐《马太受难曲》是根据《圣经·新约》中《马太福音》第26、27章关于耶稣受难、死亡的记述而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远不止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神学思考和戏剧性的宗教体验。《马太受难曲》是他任职莱比锡期间为教堂礼拜所写的最宏大、最富深意的宗教音乐作品,代表了巴洛克晚期宗教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启蒙运动(17-18世纪)崇尚理性、自然和人性,反对权威和神秘主义。这种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音乐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巴洛克时期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逐渐让位于主调音乐。旋律(主角)与和声伴奏(配角)的关系变得清晰,音乐结构(如奏鸣曲式)强调对称、逻辑和平衡,这直接体现了理性主义的美学。音乐不再仅仅为荣耀上帝或贵族服务,也开始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市民娱乐。海顿、莫扎特的音乐中充满的机智、优雅和清晰感,正是启蒙精神“理性与情感并重”的体现。

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音乐《D大调第104号交响曲“伦敦”》是海顿创作的古典交响曲形式的典范。其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如同一个精心构建的逻辑论证,体现了启蒙思想对清晰秩序和理性结构的追求。旋律优美、自然,不同于巴洛克复杂的复调线条。各声部之间对话平衡,音乐语言透明而富有逻辑,体现了启蒙运动对和谐、均衡与“自然”的推崇。海顿的音乐既深刻又易于理解和欣赏,旨在为更广泛的市民阶层(而不仅仅是贵族)带来愉悦,这符合启蒙运动倡导的知识普及和艺术大众化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摧毁了旧有的贵族特权体系,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音乐也随之从宫廷走向广场,成为鼓舞民众、传播革命理念的重要工具。这一时期诞生了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战歌——《马赛曲》。这首由鲁热·德·利尔创作的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号角般的音调和充满战斗号召的歌词,完美诠释了革命时代的斗争精神与集体理想。它最初为斯特拉斯堡的莱茵军而作,后由马赛志愿军带往巴黎,迅速成为凝聚民心、激励士气的革命象征。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音乐《马赛曲》,是鲁热·德·利尔应斯特拉斯堡市长之邀,为莱茵军出征而作,最初名为《莱茵军战歌》。1792年,马赛的志愿军高唱着这首战歌挺进巴黎,从此它被称为《马赛曲》。它激昂的旋律和充满战斗号召的歌词(“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一天等着你!”)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军队的士气,成为了“共和国精神的喷发”。它不仅是歌曲,更是军事信号和政治宣言。它在街头、战场、广场被无数次唱响,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巨大作用。1795年被定为法国国歌,虽几经废立,但最终在第三共和国时期被确认并沿用至今。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带来的技术进步彻底改变了音乐的制造、演奏和聆听方式。乐谱出版业繁荣,使音乐作品得以快速、大规模地传播。音乐评论的出现引导了公众品味。这一切使得音乐不再是少数贵族的私享,而是成为了面向市民大众的公共商品和文化活动。钢铁铸造框架的出现让钢琴能够承受更大的张力,音域更广、音量更大、音色更丰富。而现代钢琴得以普及,成为中产阶级家庭的标配和浪漫主义作曲家最重要的独奏乐器。铜管乐器加上活塞系统,使其能够演奏完整的半音阶,在乐团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公众音乐厅大量出现,取代宫廷沙龙成为主要的音乐演出场所。乐团规模随之扩大,以适应更大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表现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表性音乐《钢琴练习曲“通向诗国”》的创作者克莱门蒂是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同时也是成功的钢琴制造商和音乐出版商。他是真正将音乐与工业革命的技术、商业结合起来的代表人物。工业革命使钢琴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钢琴开始进入中产阶级家庭,成为了最重要的家庭娱乐工具。克莱门蒂自己的公司就大量生产钢琴。他的《通向诗国》是一部庞大的练习曲集,旨在系统性地训练钢琴演奏技术。这反映了工业化时代对标准化、系统化训练的追求,为新一代的钢琴家和观众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古典音乐分类

1、两大古典音乐分类

标题音乐是一种借助文字、标题或故事性说明来阐释音乐内容的器乐作品。作曲家通过音乐描绘具体场景、情感或叙事,引导听众产生联想。例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通过标题和乐章提示(如“溪边景色”“暴风雨”)直接指向自然景象。标题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达到高峰,代表体裁包括:序曲、交响诗、标题交响曲等。宽松一点来讲,当前的电影配乐、游戏配乐都是标题音乐。

绝对音乐(又称纯音乐或无标题音乐)不依赖文字或外部解释,仅通过音乐自身的形式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表达情感或美学意义。例如,巴赫的《赋格的艺术》或莫扎特的多数交响曲,其价值在于音乐结构的纯粹性和抽象性。绝对音乐的核心观点是:音乐无需指向外部世界,其意义存在于音响组合中。强调自律性(autonomy),即音乐为自己而存在。常见于古典主义时期(如海顿、莫扎特)和部分巴洛克作品。体裁包括奏鸣曲、赋格、无标题交响曲等。

2、十大古典音乐形式

交响曲(Symphony)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结构为“快-慢-舞曲-快”。演奏人数通常在80至100人之间,需要完整的管弦乐团,包括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组。交响曲适合在大型音乐厅演奏,其宏大的音响效果和丰富的表现力需要相应的场地支持。它在古典主义时期由海顿、莫扎特确立基本形式,贝多芬则将其发展为表达深刻哲理和情感的载体,浪漫主义时期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和表现范围。

协奏曲(Concerto)强调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之间的竞奏与协作,通常为三个乐章(快-慢-快)。独奏者一般为一人(如钢琴、小提琴),也有少数为多人或乐器组(如双簧管与巴松协奏曲)。乐团规模小于交响曲但配置完整。协奏曲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如科雷利),古典时期莫扎特确立了独奏协奏曲的现代形式,突出了独奏者的技巧与音乐个性,适合在中大型音乐厅演奏。

奏鸣曲(Sonata)多为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二重奏(如小提琴与钢琴),结构严谨,常包含三个乐章(快-慢-快),第一乐章多采用奏鸣曲式。演奏人数少(1-2人),乐器组合灵活,适合在小型厅堂或沙龙场合演奏。奏鸣曲在巴洛克时期初步形成,古典时期由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发展成熟,成为表达个人情感和技巧的重要体裁。

歌剧(Opera)是综合音乐、戏剧、文学、舞蹈和舞台美术的艺术形式,由歌唱(咏叹调、宣叙调)、器乐(序曲、间奏曲)和剧情推进构成。演出规模庞大,包括独唱演员、合唱团和管弦乐团,人数可达上百人,需在专业歌剧院演出。歌剧起源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蒙特威尔第是其早期奠基人,后经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等人发展出多种风格和流派。

室内乐(Chamber Music)指每个声部由一人演奏的小型合奏形式,常见组合包括弦乐四重奏(两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演奏人数通常为2-9人,乐器组合多样,适合在私人沙龙、小型音乐厅等亲密场合演奏,强调声部间的平衡与对话。室内乐在古典时期达到高峰,海顿被誉为“弦乐四重奏之父”,其作品结构精巧,情感细腻。

艺术歌曲(Lied)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小型声乐体裁,通常为独唱加钢琴伴奏,极少使用乐队。演唱人数为一人,钢琴作为同等重要的伙伴,而非单纯伴奏。艺术歌曲适合在小型场合演奏,强调文本的意境和音乐的细腻表达。它兴起于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是其集大成者。

组曲(Suite)由多个具有舞曲起源的乐章组成,如巴赫的《法国组曲》。乐器组合灵活,可从独奏到小型乐队,起源于巴洛克时期。

序曲(Overture)最初为歌剧、清唱剧的开场音乐,后发展为独立的音乐会序曲,门德尔松《赫布里底群岛序曲》,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先驱,也是交响诗的前身之一。通常由管弦乐团演奏。

变奏曲(Variations)以一个主题为基础进行多次变奏,如埃尔加《谜语变奏曲》。演奏形式和人数多样,可从独奏到全乐队。

交响诗(Symphonic Poem)单乐章的标题性管弦乐曲,由李斯特创立,强调文学性或叙事性,如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由完整管弦乐团演奏。

四、古典音乐重要人物

古典音乐有许许多多大家耳熟能详,挂在音乐室墙上的伟大人物,未来的古典日记,BLOG主将会对他们的生平、作品进行一一介绍,带大家领略他们的风采,这里就先抛砖引玉,大家感兴趣也可以自行跳转到维基百科进行了解。

巴赫(巴洛克) 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其作品如《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对位法的巅峰。

莫扎特(古典) 创作了大量交响曲、歌剧和室内乐,旋律优美且结构完美,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

贝多芬(古典至浪漫过渡) 突破了古典形式的限制,作品充满戏剧性和人性光辉,如《第九交响曲》。

舒伯特(浪漫) 艺术歌曲的集大成者,旋律极具歌唱性,他虽然只活了31年,但却创作了超过数百部作品。其一生中最后创作的《冬之旅》,是浪漫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肖邦(浪漫) 几乎专攻钢琴音乐,有着“钢琴诗人”的美称,创作出上百部作品,其中《夜曲》更是深受世人喜爱,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被频繁使用。

瓦格纳(浪漫) 改革歌剧,创立“乐剧”概念,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宏大的题材与和声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了上述人物,古典音乐历史长河中还有数不胜数的关键人物,创作出浩如星海般的经典作品,未来有机会,就让BLOG主一一为大家进行介绍。

五、通用术语

1、速度术语

原文中文说明
Grave庄板极为缓慢、严肃,常用于悲剧性或深沉的乐章(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引子)
Largo广板宽广缓慢,营造宏伟或沉思的氛围(如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Adagio柔板从容柔和,多用于抒情表达(如巴伯《弦乐柔板》)
Andante行板步行速度,自然流畅(如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主题)
Moderato中板中等速度,平衡稳定
Allegro快板欢快活泼,常见于交响曲第一乐章(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Presto急板极快,表现激烈或兴奋的情绪(如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中的“特列帕克舞曲”)
Accelerando渐快逐渐加快速度
Ritardando渐慢逐渐减慢速度

2、力度术语

原文中文说明
ppp极弱极其微弱的音量
pp很弱非常弱的音量
p弱的音量
mp中弱中等偏弱的音量
mf中强中等偏强的音量
f强的音量
ff很强非常强的音量
fff极强极其强烈的音量
Crescendo渐强逐渐增强音量(如拉威尔《波莱罗舞曲》中持续的渐强)
Diminuendo渐弱逐渐减弱音量
Sforzando突强突然强调某个音

3、表情标记

原文中文说明
dolce柔和地温柔、甜美的演奏风格
espressivo富有表情地充满情感和表现力

六、乐团与指挥

乐团名称国家主要特点代表性指挥家
柏林爱乐乐团德国辉煌音响、灵活技术、丰富音色层次,德奥核心曲目权威富特文格勒、卡拉扬、阿巴多、西蒙·拉特尔、基里尔·别特连科
维也纳爱乐乐团奥地利独特”维也纳音色”,弦乐温暖圆润,木管明亮,擅长维也纳舞曲卡尔·伯姆、卡拉扬、现任通过民主投票遴选客座指挥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荷兰世界排名常年前三,以细腻平衡著称威廉·门盖尔贝格、伯纳德·海廷克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德国2023年排名第三,技术精湛,音色统一马里斯·扬颂斯、基里尔·佩特连科
伦敦交响乐团英国代表英国水平,与BBC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三足鼎立安德烈·普列文、西蒙·拉特尔
芝加哥交响乐团美国拥有”美国最强大铜管声部”弗里茨·莱纳、乔治·索尔蒂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美国以其精确度和 ensemble 质量闻名乔治·塞尔、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德国2023年排名第九,历史悠久的德国名团里卡多·夏伊
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匈牙利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一,以灵活性和音乐性著称伊万·费舍尔(2023年十大指挥家)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德国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音色华丽克里斯蒂安·蒂勒曼

七、国际音乐节

音乐节名称国家创立时间特色与亮点备注
萨尔茨堡音乐节奥地利1920年全球最高水准的综合性音乐节,以歌剧、音乐会(尤擅莫扎特作品)和戏剧演出著称位于莫扎特故乡,受邀演出是音乐家的至高荣誉
拜罗伊特音乐节德国1876年专演理查德·瓦格纳歌剧,拜罗伊特节日剧院拥有独特遮蔽乐池,产生”瓦格纳式”音响效果一票难求,等待周期长达数年,2024年仍在火热进行中
琉森音乐节瑞士1938年以其顶尖的驻节乐团(如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开阔的节目编排闻名夏季、复活节、钢琴三大板块覆盖广泛
韦尔比耶音乐节瑞士1994年2024年仍在举办,各具特色,聚焦不同曲目或环境欧洲夏季重要音乐节之一
布雷根茨音乐节奥地利1946年2024年火热进行中,以湖畔歌剧演出闻名独特的水上舞台制作
逍遥音乐会英国1895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以”最后一夜”的狂欢氛围著称倡导”随意聆听”的理念,打破古典音乐严肃形象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英国1947年综合性艺术节,包含古典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二战结束后为重建欧洲文化精神而创立

八、国际音乐比赛

比赛名称国家创立时间比赛项目特色与影响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波兰1927年钢琴专为演绎肖邦作品而设,五年一届,以极高艺术标准和严苛评选闻名
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俄罗斯1958年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声乐规模宏大,影响力深远,范·克莱本的首届夺冠是冷战时期标志性文化事件
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比利时1937年钢琴、小提琴、声乐、作曲以曲目难度大和赛制独特(决赛阶段为委约新作试奏)著称
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英国1963年钢琴每三年举办一届,以其高标准和发掘新人著称
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波兰1935年小提琴纪念波兰著名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专为年轻小提琴家设立
ARD慕尼黑国际音乐大赛德国1952年多种乐器世界上比赛项目最多的音乐赛事之一,涵盖30多种乐器
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瑞士1939年多种乐器、声乐世界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综合性音乐比赛之一

九、总结

上述所有内容,基本就是进入古典世界最基础的知识了,万事开头难,各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留下个印象即可。接下来大概是每个月会出一期“古典日记”系列,具体写什么还在考虑,但是最终会成为一个可供新手入门的系列。有别于市面上其他的古典入门课程,BLOG主的古典日记系列会结合更多的试听、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进行介绍,会尽可能兼顾趣味性,希望各位能喜欢。如果有任何的意见OR建议,可以下面回复提出,谢谢!

十、本篇文章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中文版
2、古典音乐发展史 – 知乎
3、【涨姿势】入门必备:古典音乐发展史_音乐史
4、西洋古典作曲家:從古典樂派到浪漫時期 – 古典樂章
5、四大音樂時期—古典時期(Classical,西元 1750~1820年)
6、【西方音乐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背景以及发展历史 – 知乎
7、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作品列表 | 致乐者
8、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Wikiwand
9、音乐欣赏修炼 | 器乐作品中30种基本体裁大总览!超干货! – 每日头条
10、教你区分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
11、古典乐、交响乐、协奏曲……傻傻分不清楚? – 简书
12、5分钟教你轻松辨别最常见的音乐作品体裁~!超干货! – 知乎
13、音乐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上) – 知乎

留言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