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HIFI日记:如何判断/描述音质的好坏?HIFI的各个测试维度详解

为了更好地判断HIFI设备最终呈现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各种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初阶的,比如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是用主观的感受进行描述;再进阶一些,我们开始学会使用一些更流行,更具有共性的词汇,比如:解析、密度、三频、定位等等;等到更进一步的时候,就可能会引入:空气感、活生感、层次感等更复杂的维度来评判音乐。

而作为一个跟音频息息相关的BLOG,BLOG主也曾经做了很多测评,未来估计也会继续做,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BLOG主测评的逻辑,也为了更好地让我们大家对某个标准达成一致,BLOG主作出如下的解释:

1、音质
最基本的音乐指标,不管是HIFI设备还是各类真实的乐器,都具有音质这个属性。使用“音质”评价时,一般指代的是发声系统整体的表现能力,是否足够“好听”是否足够“耐听”。要作出音质的评价,就必须结合首次聆听的印象和长期聆听的感受进行综合评价。好听和耐听,就是音质的绝对衡量标准。

2、音色
与音质一样,不管是HIFI设备还是真实乐器,都有音色的概念。一般而言是由响度、音调共同确定,每个发声系统必然存在不同的、独一无二的音色,是这个系统的性格和灵魂。比如我们能很好地区分同样乐谱下不同乐器的演奏,靠的就是音色。

3、三频
这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概念,三频包括了高、中、低频,而一些烧友说的极高频和极低频,应该视作人耳无法捕捉到的超高和超低频率。三频本身并非一个可衡量概念,因此一般我们都会加上“平衡”这个可衡量的指标。一般来说,平衡与否是通过各个频段声音量感的多少和控制来体现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很容易判断出高频是否过多(刺、亮),低频是否失控(浑、浊),中频是否割裂(空洞)。通常来说,这可以通过测试频谱图来更精准地判断,而且该项目也时刻收到环境的影响而有巨大的差异。

4、瞬态/动态
一个很难解释的词汇,虽然在HIFI烧友中使用广泛,但是实际上应该拆解成:速度感、强弱变化等概念。一个优秀的系统,它的瞬态应该是活泼的、愉悦的,而不是浑浊的。请原谅BLOG主无法用更理性的词汇来形容这个概念,一个优秀的瞬态系统,是一定能让你感受到声音鲜活而富有活力,我们也可以用“活生感”这个词汇进行概括。

5、解析力/细节
解析,这是所有烧友第一个接触到的专业词汇。一个较为常见的误区是很多朋友将人声的复杂度、乐器的层次感归类到解析上,实际上这是不对的,解析力一般特指高频解析力和低频解析力,其主要面对的是在高电平下细节呈现能力(大编制齐奏时多个乐部的表现力)和低电平表现力(三角铁、沙鼓、竖琴等乐器的细微变化)。

6、密度/重量感
这两个概念是无法被数据呈现的,感性地说,一个优秀的密度和重量感能让乐器和人声更扎实、稳定、饱满,没有那种飘在空中,无法落地的感觉。更准确的地说,BLOG主认为优秀的密度重量感,会让听众不仅仅用耳朵在听音乐,而是用身体在感受音乐,闭上眼睛,你能感受到音乐的能量传达到全身,有时候烧友们也会用“能量感”来形容这种感受。

7、透明感/空气感
又是一个几乎无法用数据量化的指标,BLOG主因为长期玩静电耳机,因此对于透明感是较为敏感的。好的透明感必然是清澈的、柔和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他能让你在复杂的大编制中,迅速找到你想追踪的声部,而不会受到其他声部太过严重的影响。同时优秀的空气感,会让你感受到音波真实的传播行迹,比如我们常听老烧说的能听到歌手的“嘴型”、无声的“叹息”等,都是收到空气感影响。

8、声场/定位/空间/层次感
声场、空间、层次都是烧友们常常津津乐道的内容,其中声场也称音场,应该是后面几个的综合,他包括了定位、空间、层次等多个概念。以大编制为例,良好的定位感,能让你清晰感受到钢琴的位置、定音鼓的位置、竖琴的位置;良好的空间感,能让你清晰地把握自己的位置、整个演奏厅的大小、区分出演奏区域和观众区域(听众前、后的空间);而良好的层次感则能明确感受到一提跟二提之间的空间,乐器跟乐器之间的间隙。综合上面的所有,我们可以得出对声场/音场的评价。

9、个性和比例
最后我们要讨论的是个性和比例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比例指的是人声与乐器在一首音乐中占据的比例,通常受到制作限制,每首曲子的表现不一样,能否找到让听众满意的比例,考验的就是玩家和厂商调音、搭配的能力了。而不同的搭配比例,再配合上面所有测评体系,最终得出的就是“个性”,也是一个音频系统独一无二的表现力。


Visits: 1161

留言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