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FI日记:全球音乐报告2025深入解读
这是一个既新又旧的栏目,早在2020年“由数播及CD界面漫谈音乐行业”的这篇文章中,BLOG主就引用了许多IFPI当年《GLOBAL MUSIC REPORT》(简称GMR)的数据和内容。时间一晃5年过去了,音乐行业正经历一个不亚于当年从实体过渡到MP3、从MP3又再次回归版权音乐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音乐行业的最新动态,BLOG主将会跟大家一同分析《GLOBAL MUSIC REPORT 2025》报告,摘取有价值的信息,了解音乐行业的最前沿动态。
本文持续更新中……
一、信源
本次所分析的报告来自IFPI官方网站的《GLOBAL MUSIC REPORT 2025》,我们分析的是行业版本《Global Music Report – State of the Industry》,至于更高级的《Global Music Report – Premium Edition》BLOG主买不起,因此不做解读。
二、全球音乐市场现状(2024年)
1、整体市场
相较于2023年,2024年全球音乐总收入增长4.8%,成功实现了连续十年增长,总规模达到296亿美元(2123亿人民币规模),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在全球所有地区都实现了正增长。中东和北非是当前全球增速最快的地区,以22.8%领跑,其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22.6%增速)、拉丁美洲(22.5%增速)。
按照全球十大音乐市场(国家/地区)进行排名,进入统计的58个市场中,有55个市场实现了正增长;前十的市场中,有八个实现了正增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墨西哥市场超越了澳大利亚市场,跻身了榜单前十。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美国 | 日本 | 英国 | 德国 | 中国 | 法国 | 韩国 | 加拿大 | 巴西 | 墨西哥 |
其中中国市场2024年增长9.6%、美国市场2024年增长2.2%。而拉丁美洲已经连续15年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在2024年仍然保持22.5%的增速,其中流媒体占比高达87.8%,几乎可以认为实体音乐在该地区已经失去了竞争和发展的土壤。而巴西以21.7%的占比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前十大市场;墨西哥则以15.6%的增速,成功跃升为全球第十大录制音乐市场。
2、数字音乐
数字音乐在全球收入中占比继续攀升,达到69%,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204亿);全球订阅流媒体收入增加9.5%(包括QQ音乐会员/APPLE MUSIC会员等),订阅用户数量来到7.52亿,占全球音乐总收入的51.2%。而下载音频已经连续12年下降,本年下降7.7%,收入占比仅2.8%。这证明流媒体订阅的受欢迎程度受到全球所有爱好者的肯定,下载音乐已经彻底边缘化。可以预料到,下载音乐的颓势已经无法挽回,听众更愿意接受订阅制(会员制)来获取音乐,BLOG主认为这份趋势在5-10年内,应该不会有任何改变。
3、实体唱片
而相较于流媒体,全球实体唱片收入今年也出现下滑,相较上一年减少3.1%,其中CD唱片下跌6.1%、视频音乐(DVD/BD)下跌15.5%、黑胶唱片上升4.6%,全年实际收入为48亿美元。特别注意的是,黑胶唱片已经连续18年呈现正增长,发行规模也在逐年增大。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2023年实体唱片收入出现了暴增14.5%,因此2024年的下降可以看做是正常的市场回调。
4、表演权
这部分收入指的是录音制品和音乐视频在公开表演和广播中被使用,通过音乐授权公司(MLC)收取的费用。本年度表演权收入增长5.9%,达到29亿美元的规模,全球收入占比为9.7%,成功跑赢全年平均增长,实现连续四年正增长。表演权的增长离不开当前各国都在持续推进的音乐综艺节目的爆火,随着该类型节目热度的增长/下降,其收入也会受到影响。只是从当前来看,暂时还看不出来颓势。
5、同步收入
同步收入已经连续四年获得增长,今年总额来到6.5亿美元,占全球录制音乐总收入的2.2%。同步收入是指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授权。随着全齐影视行业的持续发展,音乐的同步收入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但受限于影视作品本身的规模,同步收入的总占比一直都较为稳定。
二、各排行榜单
1、GLOBAL ARTIST CHART 2024(2024年全球艺术家排行榜)
排名 | 名称(原名) | 国家/地区 | QQ音乐链接 |
1 | Taylor Swift | 美国 | 点我 |
2 | Drake | 加拿大 | 点我 |
3 | SEVENTEEN (세븐틴) | 韩国 | 点我 |
4 | Billie Eilish | 美国 | 点我 |
5 | Stray Kids (스트레이 키즈) | 韩国 | 点我 |
6 | Zach Bryan | 美国 | 点我 |
7 | The Weeknd | 加拿大 | 点我 |
8 | Eminem | 美国 | 点我 |
9 | Kendrick Lamar | 美国 | 点我 |
10 | Sabrina Carpenter | 美国 | 点我 |
2、TOP 10 GLOBAL SINGLES 2024(2024年全球十大单曲)
排名 | 歌名 | 歌手 | QQ音乐链接 |
1 | Benson Boone | Beautiful Things | 点我 |
2 | ESPRESSO | SABRINA CARPENTER | 点我 |
3 | LOSE CONTROL | TEDDY SWIMS | 点我 |
4 | BIRDS OF A FEATHER | BILLIE EILISH | 点我 |
5 | A BAR SONG (TIPSY) | SHABOOZEY | 点我 |
6 | TOO SWEET | HOZIER | 点我 |
7 | I HAD SOME HELP (FEAT. MORGAN WALLEN) | POST MALONE | 点我 |
8 | NOT LIKE US | KENDRICK LAMAR | 点我 |
9 | CRUEL SUMMER | TAYLOR SWIFT | 点我 |
10 | STICK SEASON | NOAH KAHAN | 点我 |
3、TOP 10 GLOBAL ALBUMS 2024(2024年全球十大专辑)
排名 | 专辑名 | 歌手 | QQ音乐链接 |
1 | 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 | TAYLOR SWIFT | 点我 |
2 | HIT ME HARD AND SOFT | BILLIE EILISH | 点我 |
3 | SHORT N’ SWEET | SABRINA CARPENTER | 点我 |
4 | ROMANCE : UNTOLD | ENHYPEN | 点我 |
5 | SOS | SZA | 点我 |
6 | SPILL THE FEELS | SEVENTEEN | 点我 |
7 | ONE THING AT A TIME | MORGAN WALLEN | 点我 |
8 | 17 IS RIGHT HERE | SEVENTEEN | 点我 |
9 | STICK SEASON | NOAH KAHAN | 点我 |
10 | ATE | STRAY KIDS | 点我 |
作为全球音乐市场最重要的三个榜单,我们很轻易的就能发现,几乎都被美国、加拿大、韩国占据。我们不能否认上榜的都是优秀的歌手、歌曲,但是华语、日语等重要音乐语种的缺失,可能也是IFPI榜单长期以来国内无人在乎的重要因素。接下来,BLOG主为各位初次接触到该榜单的各位,详解介绍一下IFPI榜单的种种内幕。
4、如何理解这个排名
要理解这个榜单,必须先了解IFPI及其统计方法,深入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的因素,才能更好的了解全球音乐市场的格局。下面BLOG主罗列了不同的关键词,大家不妨跟着关键词,一步一步了解全球音乐的整体格局。
IFPI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国际唱片业协会)这是一个代表全球唱片业的国际性行业组织。它的成员包括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华纳音乐等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立厂牌。它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唱片业的权益、打击盗版、发布行业数据等。
排名方法
IFPI的多个榜单衡量的是一位艺术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成功度。其计算方法非常综合,涵盖了下列所有消费形式,并将其转换为“专辑等价单位”。
<1>实体专辑销量(CD、黑胶唱片、DVD/BD唱片、磁带)
<2>数字专辑下载
<3>流媒体播放量(包括付费订阅和广告支持的免费流媒体)
公正性
从数据统计角度看,IFPI排名是相对公正的。IFPI的统计方法是标准化的,它不评判音乐的艺术价值、文化深度或创新性,只衡量一个核心指标:全球商业价值。它汇总了全球主要市场的销售和流媒体数据,并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核实,力求数据的客观性。因此如果这份榜单有“不公正”之处,那核心并非在于IFPI本身的数据造假或偏袒,而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当前全球音乐产业本身固有的不平衡结构。
美国
自20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流行音乐的生产和消费中心。三大唱片公司(环球、索尼、华纳)的总部或核心业务都在美国,它们掌握着全球最顶尖的制作资源、宣发渠道和法务团队。从词曲创作、艺人培养(A&R)、录音制作,到市场营销、全球分发、巡回演出,美国拥有全球最成熟、最高效的音乐产业链。这使得美国艺人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全球推广的潜力。
英语
英语是事实上的全球通用语。以英语演唱的歌曲,在进入非英语国家市场时,语言障碍最小。这使得Taylor Swift, Drake, Billie Eilish等人的音乐可以无缝触达北美、欧洲、大洋洲以及亚洲、拉美等地区的广大听众。
文化霸权
二战后,伴随着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霸权,美国文化(电影、音乐、生活方式)席卷全球。好莱坞电影、MTV等媒介为美国音乐的全球传播铺平了道路,培养了全球几代人对美国流行文化的消费习惯。这种“文化霸权”使得美国艺人及其音乐风格更容易被全球市场接受和追捧。
影视、游戏联动
一首歌如果被用作热门电影、电视剧(如Netflix剧集)或大型电子游戏(如《堡垒之夜》)的配乐,其获得的全球曝光是惊人的。美国的好莱坞在电影上一直占据全球主导位置,比如Billie Eilish为《007》演唱主题曲,Kendrick Lamar主导《黑豹》原声带,都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全球知名度和音乐消费。
韩国/粉丝打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将“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扶持以K-Pop、韩剧、韩国电影为代表的“韩流 (Hallyu)”。政府在资金、政策、海外推广上都给予了巨大支持。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有意识的文化输出。K-Pop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内销”产品。其偶像团体中常常包含外籍成员(如泰国、中国、日本等),歌曲中会穿插英文歌词,音乐风格融合全球流行元素(Hip-hop, EDM, R&B),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全球市场。K-Pop产业将粉丝文化 (Fandom) 发展到了极致。粉丝们有极强的组织性、购买力和行动力。他们会为了支持偶像而有组织地“刷榜”、批量购买实体专辑。这一点对于IFPI榜单至关重要,因为实体专辑销量在计算中占有很高权重。SEVENTEEN和Stray Kids的专辑销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其惊人,这是他们能冲进前五的核心原因。K-Pop极其重视MV、舞蹈、时尚造型等视觉呈现。在YouTube、TikTok等视觉社交媒体时代,这种高投入、高品质的视觉内容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帮助他们跨越了语言障碍。
局限性
很多在特定文化圈或语言区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可能无法上榜。例如,一位在日本或中国家喻户晓的本土巨星,其流媒体和销量可能非常高,但如果其影响力未能有效“出圈”到北美、欧洲和东亚等主要付费市场,其全球总成绩依然会落后。
算法倾斜(马太效应)
流媒体时代的算法推荐机制,往往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头部艺人会获得更多的曝光,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地位。K-Pop的粉丝动员模式,也使得榜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粉丝组织能力”,而不仅仅是广泛路人盘的喜爱度。
汇率和定价
货币汇率和市场定价差异是这个榜单呈现如此面貌的根本经济原因。IFPI的榜单与其说是“全球最受欢迎XXX榜”,不如说是“全球最具商业变现能力XXX榜”。它衡量的不是人头数或播放次数,而是实实在在的全球收入。在这个以美元为核心结算单位、以欧美为核心高价值市场的全球音乐产业体系中,一个艺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能否在这些高收入地区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这正是美国艺人的天然优势,也是韩国K-Pop奋力拼搏并取得成功的方向。因此在不同国家,一次“消费行为”(如购买一张专辑或一次付费流媒体播放)所能产生的收入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
实际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听众群体和数字音乐用户,其用户规模远超任何单一地区/国家。但由于大部分艺人的音乐消费主要发生在中国大陆、港澳台、新马等地区,且商业策略、货币汇率、实际购买力等实际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歌手/单曲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普遍低于欧美。
病毒式传播
TikTok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爆曲制造机”。一首歌的片段(通常是高潮部分)如果在TikTok上走红,可以瞬间引爆全球,并直接转化为Spotify等平台的播放量。Sabrina Carpenter的《Espresso》就是一个绝佳案例。这种病毒式传播具有不可预测性,但成功者往往是那些音乐风格、节奏和歌词内容最适合短视频二次创作的艺人。这是一种新的、独立于传统宣发之外的影响力。
歌单文化
进入主流的编辑歌单(如Spotify的 "Today's Top Hits",拥有超过3000万关注者)是成功的关键。这些歌单的编辑权大多掌握在平台位于美国或欧洲的总部手中,他们自然会更熟悉和倾向于推荐英语世界的艺人。这构成了另一层无形的壁垒。
跨国大型巡回演唱会
Taylor Swift的“The Eras Tour”是史上最成功的巡演,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事件和新闻热点。巡演不仅创造了天价票房(不直接计入IFPI榜单),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带动了她全部过往专辑的流媒体播放和实体销售。每到一个城市,当地关于她的音乐消费就会呈爆炸式增长。这种“巡演-音乐消费”的协同效应是她登顶的关键引擎。这种跨国、跨地区的大型巡回演唱会,由于语言、文化在整个英语文化圈中被广泛接纳,由此获得的极大的关注和销量加成。
怀旧经济
榜单上的Eminem。他近年来新作不多,但其庞大的经典曲库在流媒体时代持续不断地产生收入。新一代听众通过TikTok、电影、或被其他艺人采样而认识他的老歌,形成持续的消费。流媒体让“过气”这个概念变得模糊,只要你的作品足够经典,就能持续产生价值。
权威投射
格莱美奖、VMA、全英音乐奖等欧美主流音乐奖项,以及《滚石》、《Pitchfork》等主流音乐媒体,共同设置了全球流行音乐的评价体系和话题中心。当这些平台都在讨论Taylor Swift或Kendrick Lamar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为全球听众设定议程,引导着全球的关注和消费流向。
三、人工智能与音乐的未来
1、来自IFPI的原文翻译
“负责任人工智能(Responsible AI)市场正显现出增长的萌芽,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培育其成功,”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 Group, UMG)战略技术全球数字战略高级总监卡斯安德拉·斯特劳斯(Casandra Strauss)表示。她解释说:“我们已经宣布了与多家负责任人工智能公司的合作,但都是在完成对潜在合作伙伴的尽职调查之后。我们做了大量研究,了解最先进的技术是什么,新兴企业正在做什么,以及我们可以将哪些道德工具融入我们的业务中,以帮助我们的艺人和团队。这涵盖了从创意开发、音频工具到市场营销、数据分析以及其间的一切领域。”
保护艺人和其他创作者的权利是环球音乐集团(UMG)理念的核心信条,这一立场既体现在其商业实践中,也体现在其公共倡导中。因此,关于使用哪些人工智能模型的决定必须谨慎做出,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模型是否尊重知识产权(IP),或者人工智能开发者是否声称对输出内容拥有所有权或对输入内容拥有训练权。
克里斯·霍顿(Chris Horton)作为环球音乐集团(UMG)的战略技术高级副总裁,领导着公司的“人工智能审查团队”(AI Review Team)——该内部小组负责评估人工智能模型的实践和表现,以确定这些人工智能是否以及如何能融入环球音乐集团(UMG)的运营。他介绍说,审查团队既处理内部团队提出的关于探索使用特定人工智能服务的提案,也会主动推荐感兴趣的人工智能工具。他说:“虽然有几项评估标准,但我们首先关注人工智能工具是否经过道德训练并尊重版权。”
尽管仍处于早期阶段,这种谨慎的审查流程正帮助环球音乐集团(UMG)拥抱负责任的合作伙伴及其带来的机遇。霍顿表示:“我们已经收到了600多份提案,并且已经看到一些真正有趣的、涉及人工智能的创意应用案例。它使得艺人能够将其作品目录扩展到新的语言。我们用它来修复旧专辑封面,以便重新诠释用于新用途。我们已将其整合到客户分析和互动营销活动中。它几乎出现在业务的方方面面。”
环球音乐集团(UMG)人工智能副总裁埃利奥·昆顿(Elio Quinton)也是人工智能审查团队的成员。他补充道:“作为一家唱片公司,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是帮助艺人实现他们的创意和商业目标。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多种方式让我们更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部署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重大机遇之一是提高运营效率,”昆顿说。“例如,‘我们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为我们的艺人提供更好的数据分析工具?我们如何更高效地触达正确的粉丝社群?我们如何提高客户服务的效率?’”
2、如何解读?
2025年,我们可以认为AI已经实质上对音乐行业造成了实际冲击。在过去数年迅猛发展下,AI已经深入了音乐制作的方方面面。虽然当前仍然没有一个完善、完整的产业链(工作流),但是对于个人/小型团体而言,AI作词、AI作曲已经逐步取代了部分版权音乐授权,成为了更高效、更节省的方案。下面,仍然是跟着BLOG主罗列的关键词,让我们走进人工智能与音乐的未来。
旧秩序与新机遇
文章中,环球音乐集团(UMG)将“负责任AI”本身视为一个正在兴起的市场,并希望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合作和投资,试图塑造这个市场的规则和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抢占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想法,毕竟制定规则的永远是最赚钱的生意。但环球音乐集团(UMG)将“负责任AI”视为新兴市场并试图主导规则制定的策略,本质上是其作为传统版权巨头对颠覆性技术的本能反应。这种以控制为核心的传统产业思维,试图通过设定版权保护标准、筛选合作伙伴来构建护城河,并在此过程中占据规则制定者的优势地位。
然而,AI技术具有开源普及性、去中心化创作和快速迭代的特性,使得其生态难以像传统音乐产业链那样被单一实体有效管控。UMG依赖审核和认证的“可控”框架,在技术上难以验证模型训练的合规性,在商业上可能因标准严苛而被市场绕过,在规则上面临与多方利益主体(开发者、平台、监管机构)的博弈,甚至可能因碎片化标准阻碍生态发展。这种策略虽在短期内能降低法律风险、维护现有版权利益并争取话语权,却暴露了与AI本质的深层矛盾。AI驱动的音乐市场具有低门槛、高速度和网状融合的特征,传统线性控制模式难以应对。过度强调防御性控制,将可能导致传统的、大型音乐公司错失AI真正的创新机遇(新的商业模式),并因高昂的合规成本与僵化的流程削弱自身敏捷性。其实从文章就可以看出,UMG应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局限性和窘迫性,全文不愿意提及AI作词和AI作曲这一话题,恰恰反映了UMG认为该问题极端敏感以及UMG在当前阶段仍然以规避风险、拥抱传统模式的务实策略,缺乏对应人工智能浪潮的应对能力。
人工智能与传统音乐市场的差异
特征 | 传统音乐市场 |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音乐市场 |
---|---|---|
控制点 | 集中在版权、分销渠道、签约艺人 | 分散在模型、数据、算力、平台、终端用户 |
进入壁垒 | 高 (制作、发行、推广成本) | 极低 (开源模型、云服务、个人创作工具) |
创新速度 | 相对较慢(几乎停滞) | 极快 (模型迭代、新应用爆发式增长) |
价值链 | 线性、清晰 (创作->制作->发行->消费) | 网状、动态融合 (创作与消费界限模糊,AI渗透所有环节) |
规则制定 | 主要由大型唱片公司、版权组织、法律主导 | 多方博弈 (科技巨头、开源社区、平台、用户、监管机构、传统版权方) |
我们继续以UMG作为分析对象,了解人工智能与传统音乐市场的差异。其实不难分析出人工智能下音乐市场的核心:去中心化。传统音乐市场的权力结构高度中心化,环球音乐集团(UMG)等巨头通过控制版权、艺人签约及分销渠道形成垄断壁垒。这种线性价值链依赖集中式规则制定,创新受限于高成本与缓慢的行业惯性。而AI驱动的音乐市场则呈现彻底的去中心化转向:技术门槛因开源模型与云服务崩塌,创作、制作与消费环节深度融合,个体创作者甚至消费者皆可借助AI工具参与全流程。权力不再集中于唱片公司,而是分散至模型开发者、数据持有者、平台及终端用户手中。传统“创作-发行-消费”的单向链条被网状生态取代,规则制定权被迫让渡给多元主体(科技公司、开源社区、用户群体及监管机构),形成持续博弈的动态平衡。
初音未来?
正如前一点所说的,UMG实际当前并未完全看好人工智能对于音乐行业塑造的前景,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行业的传统惯性和舒适区并不容易改变。其次则是,人工智能产业对实体音乐的冲击可能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巨大。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有许多次新技术冲击传统音乐行业的例子,比如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歌姬(基于VOCALOID等技术)确实代表了早期音乐产业的有限度去中心化尝试。但必须清晰的是,前辈们对行业的冲击远逊于当下AI浪潮,其核心在于两者在技术颠覆性、参与门槛、价值链渗透深度及权力转移规模上存在代际差异。
技术差异
初音未来本质是高级音源库+人声合成引擎,其创新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演唱者”(虚拟偶像)和创作工具。但创作本身仍高度依赖传统音乐制作流程:创作者需具备作曲、编曲、调校等专业能力,作品产出仍遵循“创作-制作-发布”的线性逻辑。它并未改变音乐生产的基础规则,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音色选项和IP运营模式。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入门门槛较高,制作周期也并未明显缩短,对于一般的音乐爱好者而言,没有实质性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当前AI(如Suno, Udio)能从零生成完整音乐(包括作曲、编曲、演唱、混音),用户只需输入文本提示。这彻底解构了专业音乐制作的门槛,将创作权从专业人士手中释放至大众。AI不仅替代了“歌手”,更在渗透甚至替代作曲、编曲、制作等核心环节,重构了整个价值链。其颠覆性在于对“创作主体”和“创作过程”的根本性挑战。
亚文化圈与技术爆炸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技术对音乐的冲击。在“初音未来”的时代,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技术革新1.0。在这个时期,创作优质VOCALOID歌曲需要较高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技巧(尤其是复杂的调校)。这将其用户群体限制在相对小众的硬核爱好者/专业创作者圈层,且高度与二次元群体绑定。其主要活跃的圈层,也局限在规模有限的亚文化生态圈(如Niconico、BILIBILI等)。其影响主要在特定粉丝群体,整体规模太小,以至于未能大规模冲击主流音乐消费与生产模式。
但借用刘慈欣小说中描述的“技术爆炸”概念,“用文字生成音乐”的交互方式,使得任何普通用户都能在几分钟内创作出结构完整的歌曲。这种极低门槛引发了爆炸性参与(类似GhatGPT/deepseek的普及效应)。海量AI生成内容涌入社交平台、流媒体。短期来看,人工智能还未能对整个音乐出版行业的盈利出现明显的影响,但是潜在对基本商业逻辑的冲击、对行业标准制定者的权威挑战,却已经切实形成。
收益链条

通过分析该资本链条,可以清晰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过去百年间长期被传统唱片公司垄断的音乐产业链条,正在被更多的资本控制方、音乐分销平台、AI创业型公司蚕食,巨大资本正在被更多新兴资本蚕食,这本质上是一个资本再分配的过程。普通创作者虽然无法通过生成式AI作品直接获利,但是解放了创作门槛后,为创作者本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由传统唱片公司垄断的地基开始松动,传统音乐人面临价值边缘化的风险。
算法茧房与创意跃迁
当AI将音乐创作简化为提示词工程时,一个隐蔽的牢笼正在形成——算法茧房。其核心危机在于数据驱动的“诅咒”:AI模型的本质是复刻机,通过概率拟合生成的“创新”,实为安全区内的排列组合。用户依赖AI作曲时,极易陷入审美闭环,批量生产千篇一律仿品。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传统创作中,技术限制常催生颠覆性突破(如披头士因录音棚限制发明磁带倒放特效),而AI的“完美实现”能力,恰恰消解了这种“限制催生的创造力”。
这时,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创意跃迁”。当AI过度介入创意构思层,可能压缩人类向更高能级(文化反思/多元创造)跃迁的动力。这里我们不得不进一步结构音乐的本质,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其中一种载体,音乐是人类“苦难的结晶、反抗的载体、自由的证言”,虽然当代不得不将音乐产业化、娱乐化,通过人工智能AI进行泛化创作,但是当我们跳开行业,以时间长河为角度审视音乐的价值,那么我们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结论。音乐的载体是人类的文明,而算法无法代表人类诠释人类文明的火种。
需要再次特别指出,当前对人工智能挤压人类创意的担忧也有可能是暂时性的,毕竟旋律、歌词、创意的雷同,早在人工智能干预之前就已经出现。而在漫长的演化中,人类也曾多次修改创作流程,以适应新的审美和工具。人工智能介入音乐行业,到底是解放还是抑制?答案取决于人类是否主动定义AI的工具属性——如同画笔不会取代画家,但可能改变绘画史的方向。真正的危机不在于AI多强大,而在于人类是否在技术狂欢中遗忘了创造力的原始驱动力:对世界永不妥协的詰问与反抗。
文化垄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