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FI日记:破除HIFI神话,回归音乐本质
这是BLOG主撰写的第二篇行业日记,第一篇行业日记“由数播及CD界面漫谈音乐行业”,我们聊了一下实体音乐、数字音乐之于整个版权音乐行业的意义,系统性的回顾了音乐载体发展的历程。时隔多年,BLOG主因为看到了下面这样一条回复,打算再次聊聊自己对“HIFI”的理解。
引言:从一个“好问题”开始

不论是新烧还是老烧,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问过“我们追求的HIFI,究竟是在追求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直指现代音频消费文化的核心。BLOG主认为,当前广大烧友接触到的“HIFI”(High Fidelity,高保真),与其诞生的初衷早已产生巨大偏离。HIFI这个词被泛化、曲解、偷换概念,形成了一条自上而下的,对音乐爱好者群体性催眠,或者也可以说是:PUA。
一、 “高保真”的迷思:到底谁在扭曲HIFI的定义?
1、从“技术标签”到“身份标签”
HIFI的本意是“高保真”,也可以理解成“高度忠实于原始声音”,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然而,在商业化的浪潮中,这个概念被巧妙地偷换和拓展了。
从“技术标签”到“身份标签”:HIFI从一个描述设备性能的形容词,演变成了一个代表“品味”、“专业”甚至“阶层”的名词。厂商和媒体通过数十年的宣传,成功地将“音乐爱好者”与“HIFI追求者”画上等号,营造出一种“不玩HIFI,就不算真正懂音乐”的社区氛围。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破除这个迷思,比如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过去的人就不配听好音乐?”、“是不是一定要HIFI级别的设备才能听懂音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将HIFI潜移默化的重新定义,就是一种消费主义下的身份构建,而并非基于纯粹的音乐欣赏。
2、“定义权”争夺
为什么要重新定义“HIFI”?为什么选择“HIFI”这个词?首先,HIFI这个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是对一类或者多类音频相关技术、追求的统一性概括。不论是英文还是翻译的中文,他都十分简单、易懂。媒体、个人都能很好地运用这个词汇。跟当下流行的“AI”、“元宇宙”之类的词汇其实是一样的概念。
但问题的发生,就在于HIFI这个词本身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上。在漫长的时光中,HIFI虽然保留了“高保真”这一核心,但是其涵盖的“范围”、“细节”则被多次重新定义。而对这份独一无二的“定义权”争夺,则是早就当下“HIFI”被极大泛化、曲解,以至于被当做PUA工具广泛使用的罪灰祸首。
对于HIFI厂商而言,一套既能实现宣传推广的需求,也能实现技术细节的登记划分的标准尤为重要。实际上,HIFI领域从不缺少这类“标准”,技术向的“哈曼曲线”,主观向的“音频二十要”,本质上都是服务于音频领域的标准。实际上,有通用的标准肯定是好事,否则就只能拼营销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厂商,开始利用其研发和资本优势,将HIFI定义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如信噪比、失真率、频响曲线)。参数越高,越“HIFI”,价格也越昂贵。这时候,HIFI成为了一个可以帮助厂商进行合理溢价的“科学”依据,不少朋友其实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为此专门创造了“科HI”这个叫法,以此来与“HIFI”做出区分。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科HI”是一个明显带有揶揄属性的新词汇,本质上,是烧友不满意“参数、指标”侵占了“HIFI”的定义权而做出的合理抵抗。
但必须声明,BLOG主不反对甚至是支持通过“参数和指标”来论断一个硬件设备的,但是正如一个充电宝即使过了3C,也不代表就一定不会炸。“参数和指标”只是衡量一个产品最低下限的东西,而最核心的使用体验、聆听体验,应该是由听众说了算的。但是这个问题,正好就引出了下一个需要重点讨论的“定义权争夺”焦点:KOL(意见领袖)
在面对传统HIFI厂牌时候,新品牌加入赛道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创造出漂亮的产品?还是挖掘产品声音的潜力?其实都不是,当前新兴HIFI品牌大多数选择的做法是:创造KOL。它们通常会创造一个品牌的调性、展示出关键调音岗位或者干脆是老板的“独特品味”或者“从业经验”,强调某种绑定品牌的“独特的调音”。这种行为乍一看,似乎是遵循了“HIFI”是一种表达艺术追求的行为。但实际上,各位朋友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种将塑造品牌意见领袖的做法,实际上做的是剥夺或者降低听众的发言权。KOL们通过将HIFI定义为一种难以量化的“艺术感受”。通过社群营销,塑造品牌忠诚度,将自己的产品定义为“真正懂音乐的人的选择”。
这种做法自古就有,到今天已经成为了行业规则(或者潜规则)的一部分。只不过相对于多数高昂代价的兴趣,HIFI在群体性规训这件事上,确实走的更深、更远。不管是通过量化参数还是通过“KOL”来定义HIFI,这两种路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为自己的产品赋予权威性,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而站在消费者角度,我们就会一直身处在信息茧房之中,逐渐被剥夺知情权和发言权。仔细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早就无法通过任何商家提供的文案,了解到一个产品的真实水平了?
二、音乐是艺术,而非科学实验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其魅力正在于其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作曲家、演奏家和录音师共同完成了一次创作,但这只是艺术链条的前半段。当听众的耳朵和大脑介入时,二次创作才真正开始。听众的个人经历、情绪状态、文化背景甚至当下的环境,都会与音乐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独一无二的感受。
正如同为艺术的“绘画”、“文学”等领域,从来只听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却鲜少有听到“我们必须按照作者的想法去理解哈姆雷特”这一论调;当然我们也不可能真正解开“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秘密,因为解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艺术表达的一种背叛。
因此,如果强行以一种要求、一种目标来规训音乐(不管是创作还是聆听),艺术将失去创意的土壤,音乐也会迎来消亡。实际上,“响度战争”所带来的恶果正是当下音乐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而这也是因为群体性的规训而产生的结果。
而从BLOG主自己的专业来说,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的研究早已揭示一个根本事实:我们的听觉并非高保真录音机,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大脑解码系统。物理声波与我们感知到的声音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MP3的听觉掩蔽效应 (Auditory Masking),从技术上说,MP3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它为了缩小文件体积,永久性地、不可逆地删除了原始音频文件中的大量数据。如果用仪器测量,MP3的波形与原始CD音轨的波形差异巨大,是绝对的“不保真”。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听不出高码率MP3和无损音乐的差别?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声学中的“听觉掩蔽效应”——一个强音会“掩盖”掉它附近频率的弱音,使得人耳无法感知到那个弱音。MP3的原理正是删除了这些“反正你也听不见”的声音信息。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论点:人脑对声音的处理,绝对不是照单接受。MP3的有损会被认为是“无损”,黑胶的“缺陷”则会被人脑感知中转化为了美学上的“韵味”。因此,当有人批评某种声音“不HIFI”时,他们可能忽略了,极致地追求“HIFI”本质上就背离了音乐的根基。音乐的全部魅力,恰恰在于它如何巧妙地利用物理规则,去拨动我们主观感知的心弦。而人类繁复壮丽的音乐史,正是建立在这片主观体验的沃土之上,而非客观指标的冰冷基石之上。也正是人脑对声音的二次加工,成为了繁复、壮丽的音乐历史的最好注脚。
三、 从录音棚开始的漫长路途
接着,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走一次从他诞生到进入你耳朵的路途。一起来思考和领略这个过程中,HIFI到底身处何方?又能带给听众什么样的启示。
1、声源与环境 (The Source & The Room):声音的起点,我们可以用一把小提琴举例。熟悉小提琴的朋友很清楚,一把小提琴便宜的百来块,贵的百万都有。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匠人、不同的演奏者、不同的弓法,从小提琴声音发出的那一刻,声音就已经是千变万化。录音师拿着麦克风,找到一个理想的录音棚,测量好房间的声学特征(混响、驻波等),测量好录制的角度和距离,然后才会按下录音键。
对于HIFI来说,这一切的源头可控性可以说是“差到极致”。这并非指的是录音的质量差,而是整个过程,对听众而言是彻底的黑箱,听众几乎没有任何办法,了解到录制源头的情况。极少数专辑在制作完成后会公示录制环境和设备,严格来说,如果无法得知音乐录制的原始的状态,那么“高保真”中的真字,又该何去何从呢?
2、拾音 (Microphone & Placement):这是“录音师”选择工具的第一步。使用哪种类型的麦克风(动圈、电容、铝带)?放在离乐器多远、哪个角度?这些选择会极大地影响音色、动态和空间感。这已经是一次艺术决策,而非简单的信号拾取。虽然行业内对大多数录制都已经有了“惯例”,但实际上这一步呈现出来的效果,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跟第一步类似,这一步的内容也属于高度黑箱状态,几乎是不可考究的。
3、录音与混音 (Tracking & Mixing):现代音乐通常是多轨录音。混音师就像一个乐团指挥,他需要对许多内容进行决策和衡量。
电平与声像 (Levels & Panning) | 决定各乐器的音量大小和在立体声空间中的位置 |
均衡 (EQ) | 对不同乐器的频段进行增益或衰减,使其更清晰或更有特色。 |
动态处理 (Dynamics) | 使用压缩器、限制器来控制音量起伏,让声音更有力或更平滑。 |
空间效果 (Effects) | 加入混响、延迟等效果,创造出特定的空间感或氛围。 |
终于来到了混音这一步,也终于来到了大多数烧友口中“录音师想让你听到的内容”的地方。但很可惜的是,原始录音经过混音,所谓的“原始信号”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听到的,实际上是混音师基于其专业判断和艺术审美重新构建的音乐场景。而对于现代录音来说,电子合成、效果器更是层出不穷,除了古典类音乐,几乎鲜少看到完全没有电子合成痕迹的音乐了。但不管怎么说,音乐到这一步就算是基本定型了,HIFI烧友们总算是能找到一个可以追求的源头,可以理直气壮的说,高保真的“真”,指的就是这一步……吗?
4、母带处理 (Mastering):这是音频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由母带工程师完成。他像一个“品控总监”,负责:
统一性 | 确保一张专辑里所有歌曲的响度和音色风格协调一致。 |
优化 | 针对不同的发行介质(如流媒体、CD、黑胶)进行最终的EQ、压缩和响度优化。例如,针对流媒体平台,需要将响度控制在特定标准(如-14 LUFS)内,以避免被平台压缩。 |
纠错 | 针对录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进行人工修正。 |
过去,母带一般指的是黑胶唱盘的原始盘制作,而现代母带一般通常指代混音处理完毕后的音频原始文件。但母带分发并非只是交给各个流媒体平台就完事了,因为当前全球所有流媒体服务,几乎都不可避免的对上传的音频有所限制,因应不同的平台会有不同的展示策略。而上面说到的响度战争,就是在这里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我们听到的最终成品,是演奏者、录音师、混音师、母带工程师层层“再创作”的结果。HIFI设备能追求的“保真”,最多是忠实地还原“录音与混音”这个步骤后的“熟肉”,而远非“录音现场”那个“源头”。而这个源头,既不是音乐的演奏者,也不一定是录制的混音师,更大的可能是来自各个流媒体、分发平台的策略。因此,人为地将音频的“原始版本”的音频奉若神明,无脑地追求母带级别的还原,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四、技术指标的真正意义
BLOG主绝非否认HIFI器材的价值,毕竟我本人的设备也已经六位数,且对大多数“玄学”持肯定态度。BLOG主也认可大多数HIFI的指标,对于定价策略、基础素质的参考意义,毫无疑问,它们是实现音乐表达的基础和保障。一个劣质的播放系统,其严重的失真、狭窄的频响和孱弱的动态,会像一块模糊的毛玻璃,遮蔽音乐中本应被感知的细节和情感。
解析力 (Resolution) | 让我们听到歌手换气的细节、琴弦摩擦的质感,这些是构成情感的微小元素。 |
动态范围 (Dynamic Range) | 让音乐能从窃窃私语到雷霆万钧,传递强烈的情绪对比。 |
瞬态响应 (Transient Response) | 定了鼓点的冲击力和节奏的精准度,这是音乐的骨骼。 |
音色准确性 (Timbre Accuracy) | 让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独特音色,感受其传达的情绪色彩。 |
关键在于,这些技术指标是服务于“感受音乐内容”这个最终目的的工具。它们构建了一个足够清晰、稳定的平台,让音乐的情感得以顺畅地流淌。当技术指标达到某个“足够好”的水平后,再往上的提升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会急剧递减,而个人审美的差异性则会凸显出来。而至于蔡琴老师到底有几分悲、几分伤,这琴声到底几分潮,几分干这种离谱到姥姥家的HIFI评判标准,则完全不符合现实,也凸显出部分魔怔HIFI群体的病态特征。
五、 如何成为一个自持的音乐聆听者
如果你能认真看到这里,或许已经理解BLOG主想表达的东西了。首先,HIFI这个词已经被整个行业曲解,且被用作绑架用户的工具,已经事实形成了“花钱不HIFI=傻逼”或者“不HIFI=不懂音乐”这样的魔怔状态。“追求好听”被大多数“HIFI人”所不齿,且处于整个鄙视链的底层。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扭转这股风气已经是绝无可能的事情,但勇于面对这些“行业基准”,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应该是任何一个喜欢音乐的朋友,应该做到的事情。为此,BLOG主提出自己的几个看法,供参考:
- 相信你的耳朵,建立个人标准:评测和参数可以作为参考,但最终的裁判是你自己。多听、多对比,找到那种能让你沉浸其中、忘记设备存在的声音。
- 明确需求,而非盲从:思考你主要听什么类型的音乐?你的聆听环境是怎样的?你的预算是多少?一个适合听古典的系统不一定适合听摇滚。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 警惕“群体性催眠”:当某个品牌或产品被社群奉为“神明”时,保持一份清醒。这背后往往有商业推动的影子。独立思考,尊重他人的选择,也坚持自己的判断。
- 将HIFI视为旅程,而非终点:探索不同设备、不同调音风格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它能拓宽你的审美边界,让你从更多维度理解音乐。但不要让这个过程变成无休止的“器材焦虑”。
- 最终,回归音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探索新的音乐、深入理解你喜爱的作品上。设备是舟,音乐是海。我们的目的是航行,而不是无休止地打磨和崇拜这艘船。
六、结语
HIFI是一个伟大的技术工具,它为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高品质音乐提供了可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具终究是工具,千万别崇拜工具。真正的音乐体验,源于我们与艺术之间那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情感共鸣。让我们放下对“唯一标准”的执念,拥抱多元化的审美,最终找到那条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高保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