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音乐

音乐日记:2025年三季度音乐赏析

音乐日记系列

[展开/折叠]

1、歌曲名:愛♡スクリ~ム!,歌手名:AiScReam,专辑名:愛♡スクリ~ム!

这是一首近期极度爆火的LoveLive歌曲,从抖音到Bilibili,几乎呈现出了病毒式传播。AiScReam是由“Love Live!”系列的一个全新的跨企划限定组合。而作为这个新组合的同名主打歌曲,自然是下了不少心思。首先,这个组合的3名成员分别来自“Love Live!”系列的三个不同时期(Aqours、虹咲、Liella!)的企划。而限定组合,则不管是营销角度还是现实角度,都意味着这次的组合和歌曲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从而激发了粉丝极高的期待和收藏欲望(比如BLOG主)。

解构这首歌其实非常简单,最重要的是理解标题的多重含义。他巧妙地将团名、歌名和歌词意思进行了多重排列组合,在洗脑式的重复演唱中进行印象深化。
1、Ice Cream (冰淇淋): 歌曲的核心意象,代表着甜蜜、多彩和令人快乐的事物。
2、Ai Scream (爱的呐喊): 直接表达了偶像向粉丝传递爱意的核心主题。

整首歌的歌词相当简单直白,通篇围绕着“爱”、“喜欢”、“传达心意”和“冰淇淋”展开。例如“届け!大好き!”(传达给最喜欢的你!)。这也非常符合一首偶像歌曲所需要表达的核心,可以说是。而编曲中,强劲的吉他Riff和鼓点构成了歌曲的骨架,中间加入了大量8-bit游戏音效、俏皮的合成器音色和突如其来的音效(如爆炸声、欢呼声),营造出一种混乱、欢乐、二次元浓度极高的“电波感”。这种风格会让听众的大脑被信息轰炸,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快感。歌曲的结构和编曲中,随处可见为现场互动设计的“空拍”和“Call & Response”段落,这也是偶像歌曲的特殊处理方式,就是为了留出让粉丝打Call的空隙。整首歌曲从头到尾保持着极高的速度,给人一种停不下来的兴奋感。

2、歌曲名:相思,歌手名:毛阿敏,专辑名:天之大

要理解《相思》这首歌,就必须先了解他的创作背景,作为《西游记后传》这部影视剧的片尾曲,这二者的伴生关系,就犹如伯牙和子期一般。《西游记后传》这部剧在当年备受争议,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鬼畜”的武打镜头——一个动作正反播放三遍。这使得剧集的观感在今天看来颇具“魔性”和“喜感”。然而,抛开动作设计,其剧情内核却异常严肃和悲情:颠覆性的神佛设定、无天佛祖的复杂人性和神性、以及贯穿全剧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整个电视剧直到结束,里面出现过的所有爱情都是悲剧结尾,当片尾曲响起,毛阿敏那醇厚而悲悯的歌声瞬间将观众的情绪沉浸到角色无尽的爱与痛之中。它过滤掉了剧集制作上的粗糙,提纯并升华了其悲剧的内核。

接着我们来品味一下歌词,“红豆生南国”直接引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这五个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圈里关于“思念”的文化DNA。它不需要过多解释,就能立刻唤醒听者血脉里的文化记忆。“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含蓄”之处。歌里唱着“最不屑一顾”,实际上表达的却是“最无法释怀”。这种口是心非的挣扎,恰恰是“相思”最折磨人的地方——越是想忘记,越是记得清晰;越是表现得不在乎,内心越是波涛汹涌。这比直白地哭喊“我好想你”要高级得多,也痛苦得多。

最后是歌者毛阿敏,她音色相当具有辨识度,不是清亮或甜美的女声,而是带着岁月沉淀的醇厚和宽广。她的声音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大青衣”气质,大气、端庄,同时又蕴含着强大的包容力和悲悯感。这种音色来演唱“相思”这种克制又细腻的主题是再合适不过。许多翻唱无法还原毛阿敏版本的神韵,归根究底是因为,她演唱的不是一个小女子的自怨自艾,而是一位阅尽沧桑之人,为世间痴儿女发出的悠悠叹息——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

3、歌曲名:Suite from the Ballet Swan Lake op.20 1.Scene,专辑名:the best of CLASSICAL MUSIC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不仅是整个芭蕾舞剧的音乐灵魂,也是古典音乐史上最深入人心的旋律之一。1875年,柴可夫斯基接受了莫斯科大剧院的委托,为芭蕾舞剧《天鹅湖》创作配乐。在当时,芭蕾音乐普遍被视为舞蹈的附属品,功能性大于艺术性。然而,柴可夫斯基以创作交响乐的严谨态度和丰富情感投入其中,意图将芭蕾音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但非常可惜的是,《天鹅湖》在1877年的首演并未成功。原因包括芭蕾舞者的技术、拙劣的编舞、乐队对音乐“过于交响化”的不适应,都导致了演出的失败。这让柴可夫斯基备受打击,他认为自己的心血之作被糟蹋了。直到柴可夫斯基去世后的1895年,著名编舞家马里乌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和列夫·伊万诺夫(Lev Ivanov)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重新编排了《天鹅湖》。他们深刻理解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戏剧性与深度,创作了传世的舞蹈编排。这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天鹅湖》从此成为芭蕾舞的代名词,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被公认为不朽的杰作。

为了让这部杰出的音乐能独立于舞剧在音乐会上演奏,柴可夫斯基亲自挑选了其中最精彩的几段,编成了《天鹅湖》组曲(Op. 20a),而《Scene》正是组曲的开篇,也是整部作品音乐动机的核心。舞曲描绘了齐格弗里德王子在湖边首次遇见被魔咒变成天鹅的奥杰塔公主的经典场面。月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一群天鹅优雅地游过,其中最高贵的那只(奥杰塔)吸引了王子的全部注意。音乐完美地捕捉了这一充满神秘、忧伤与美的瞬间。乐曲以弦乐器低沉的震音开始,仿佛是深夜森林中的一丝寒意,充满了未知与不安。紧接着,竖琴清脆的琶音如一缕月光洒在湖面,瞬间打破沉寂,带来一丝魔幻与诗意。双簧管奏出那段传世的主旋律。这旋律优美至极,但底色却是深深的忧伤。它不像人类的哭喊,而是一种克制的、高贵的悲哀,如同天鹅在月下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命运。你会感到一种直击心灵的孤独与美丽。 随着圆号和整个乐队的加入,主旋律被推向一个宏伟的高潮。此时的音乐不再是个人化的倾诉,而是一种史诗般的、宿命般的呐喊。情感的张力达到顶点,仿佛能看到王子与天鹅公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挣扎,充满了悲剧的力量。 最终,音乐又缓缓平息下来,回归到开头的神秘氛围中,留下无尽的遐想和一丝淡淡的惆怅,仿佛天鹅的身影消失在远方的湖面,一切又重归平静,但那份忧伤却已深深烙印在听者心中。

柴可夫斯基彻底改变了芭蕾音乐的地位。他证明了芭蕾音乐可以拥有交响乐般的结构、深度和独立的艺术价值。《天鹅湖》之后,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都延续了这一“交响化”的创作理念。而天鹅湖的主旋律已经超越了古典音乐的范畴,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在电影、广告、还是花样滑冰比赛中,这段旋律一响起,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雅、浪漫、悲剧与美。它已经成为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这首乐曲,特别是其中的双簧管独奏,已成为衡量演奏家音乐表现力的试金石。它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更要有深刻的音乐理解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歌曲名:God knows…,歌手名:平野绫,专辑名:TVアニメ『涼宮ハルヒの憂鬱』 Imaginary ENOZ featuring HARUHI (凉宫春日的忧郁)

《God knows…》是日本现象级动画《凉宫春日的忧郁》中的标志性插曲,由剧中主角凉宫春日的声优平野绫演唱。该曲首次亮相于2006年版动画第12话(2009年版第26话)的文化祭场景,因其极具感染力的摇滚风格与充满了爱和肝的流畅作画,成为动漫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歌曲由畑亜贵作词、神前晓作曲并编曲,以高速摇滚(Rock)为基调,彻底拥抱了流行元素。编曲中突出的电吉他Riff与强劲的鼓点构成了歌曲的主要骨架,营造出充满激情与冲刺感的氛围。前奏以急促的吉他拨弦引入,瞬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随后平野绫充满力量的嗓音加入,将情绪推向高潮。歌曲节奏紧凑,旋律线条鲜明,尤其在副歌部分通过高音域的爆发与重复段落(如“God knows…”)强化了记忆点。这种编排不仅体现了凉宫春日角色本身的热血与倔强,也通过音乐语言传递出“无畏前行”的主题。

歌词以第一人称视角,描绘了主角在迷茫中仍坚持信念、勇往直前的决心。开篇“渇いた心で駆け抜ける”(怀抱着干渴的心奔跑)即刻点明主题——一种对目标或情感的强烈渴望与执着。后续歌词如“傷つくことなんて 怖れないよ”(我不惧怕受伤)进一步强调了角色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态度。畑亜贵的词作巧妙地将动画剧情中凉宫春日的情感挣扎(如对阿虚的隐晦感情)与广义的青春困惑结合,使歌曲超越剧情本身,成为对“青春与勇气”的普世歌颂。副歌反复出现的“God knows…”既像是对命运的诘问,也像是一种自我宣告,暗示尽管未来未知,但信念永不动摇。

平野绫的演唱是这首歌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她并非专业歌手出身,但嗓音中带有独特的少女感与爆发力,完美契合动画人物设定——既有普通高中生的青涩,又有改变世界的狂妄。演唱中,她通过真假音转换(如副歌高音部分)和略带嘶哑的呐喊感,增强了歌曲的原始情感。尤其在动画现场演出场景中,平野绫的演唱与角色演奏吉他的画面同步,实现了声画合一的神级演出,成为动漫史上名场面之一。这种“声优即角色”的沉浸感,直接影响了后世绝大多数校园LIVE动画的演绎。

《God knows…》自发布后迅速突破动漫圈层,成为2000年代日本流行文化的代表曲目之一。其在Niconico、YouTube等平台拥有大量二次创作(包括Cover、MAD等),甚至带动了“动画歌曲摇滚风”的潮流。歌曲也被多次收录于平野绫的个人专辑中,并在演唱会中作为压轴曲目,激发全场合唱。对于许多观众而言,这首歌不仅是凉宫春日系列的象征,更承载了他们对青春时代的热血回忆。其成功也体现了优质动画音乐如何通过情感共鸣超越媒介限制,获得长久生命力。

5、歌曲名:天空の悲恋歌,歌手名:TAMUSIC,专辑名:東方バイオリン1

《天空の悲恋歌》是日本同人音乐社团TAMUSIC早期代表作之一,收录于2006年发行的同人专辑《東方バイオリン1》(东方小提琴1)。该曲改编自东方Project游戏《东方妖妖梦》第四面道中曲《天空の花の都》,以小提琴与钢琴为核心乐器,重新演绎了原作的空灵与忧伤氛围。

作为一首纯音乐作品,《天空の悲恋歌》以古典室内乐为基调,融合了东方Project特有的幻想风格。乐曲以小提琴作为主旋律载体,通过悠长绵延的弓法与细腻的颤音,营造出辽阔而哀婉的叙事感。尤其独奏段落的华彩部分,展现了演奏者(TAMUSIC核心成员A’)高超的技巧与情感张力。钢琴作为伴奏,以分解和弦与轻柔的琶音铺垫背景,既保持了空间的通透感,又强化了旋律的层次性。钢琴与小提琴的对话式编排(如呼应旋律、间歇性留白)增强了乐曲的戏剧性。全长8分钟的曲目结构分明——从宁静的引子逐渐过渡到激昂的中段,再回归于寂寥的尾声,形成完整的情感弧线。这种设计既尊重原曲的游戏场景,又赋予其独立的艺术表达。

曲名“天空の悲恋歌”直指核心主题:一场发生于天际的、注定无果的悲恋。原曲《天空の花の都》关联角色“莉莉白”(春之妖精),象征转瞬即逝的美好与季节更迭的哀愁。TAMUSIC通过小提琴的凄美音色,将这种“短暂绽放的美丽”升华為更具普世意义的“遗憾与怀念”。尽管无歌词,音乐本身通过旋律起伏与音色变化讲述故事。高频段小提琴宛如云端低语,中后段的强奏则似情感爆发,最终以渐弱收尾,暗示回忆的消散——这种“无言之歌”反而留给听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TAMUSIC在此曲中展现了同人音乐社团的专业性,大量使用双音、泛音与滑音技巧,尤其是中段快速跳弓与揉弦的结合,既体现技术力,又精准传递挣扎与渴望交织的情绪。虽为同人作品,但录音质量极高,小提琴的共鸣细节与钢琴的颗粒感清晰可辨,体现了TAMUSIC对音质的一贯追求。

4条评论

留言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